近年来,伴随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,都市更新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日益突出,拆迁工程作为都市建设的主要环节,其规范性和资深性备受关注。长期以来,拆迁资质与建筑工程资质分属不同的治理体系,导致行业标准不统一、监管难度大、资源浪费等疑问频发。为此,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将拆迁资质并入建筑工程资质的改革策划,旨在通过资质整合,优化行业治理,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。
这一改革的背景源于一系列的现实需要。拆迁工程与建筑工程在实施经过中存在高度关联性,拆迁是建筑工程的前置环节,两者的技术标准和治理要求本应协同一致。资质分立导致部分企业为获取资质而反复投入,增加了行业成本。资质分散也容易滋生监管盲区,作用工程安全和社会稳定。将拆迁资质并入建筑工程资质,不但能够简化行政审批过程,还能推动行业资源整合,为都市建设注入新动能。
2020年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《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治理制度改革策划》明确提出,要“优化资质分类,减少资质等级,合并部分资深资质”。在这一框架下,拆迁资质被纳入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的范畴,企业只需取得建筑工程相关资质,即可承接拆迁工程。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打破资质壁垒,推动行业从“多而散”向“精而强”转变。
具体实施路径上,政策要求各地分阶段推进资质合并差事。对现有拆迁资质企业进行摸底排查,明确其技术能力和工程业绩;制定资质转换细则,允许符合条件的拆迁企业通过补充人员、设备等方式升级为建筑工程资质;逐步取消单独的拆迁资质审批,将其完全纳入建筑工程资质治理体系。这一经过重视平稳过渡,避免对市场造成剧烈冲击。
资质合并对行业的作用是深远而多维的。从企业角度看,这一改革将加速行业洗牌。具备综合实力的建筑企业可以通过资质升级扩大业务范围,而规模较小、技术能力不足的拆迁企业可能面临转型或退出。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,推动企业向资深化、规模化方向进步。
从工程实施角度看,资质合并有助于化解以往拆迁与建设脱节的疑问。过去,拆迁企业与建筑企业分属不同资质体系,容易导致工程衔接不畅、责任划分不清。合并后,同一企业可以统筹负责拆迁与建设,减少沟通成本,提高工程效率。资质整合还能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全过程治理,从源头把控工程质量和安全。
从监管角度而言,资质合并简化了治理过程,降低了行政成本。统一的资质标准便于监管部门实施动态考核,通过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等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。资质整合也为行业信誉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,未来可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对企业资质、业绩和信誉的整体评价。
尽管资质合并具有诸多优势,但在实际推进中仍面临一些挑战。部分中小拆迁企业可能因资质转换成本过高而陷入困境。针对这一疑问,地方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,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资源整合。部分地区可能存在地方保护主义,阻碍资质全国通用。对此,需加强政策执行监督,确保改革举措落地。
另一个主要挑战是人才结构的调整。传统拆迁企业往往缺乏建筑工程领域的资深技术人员,而资质合并后对人员配备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企业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,通过校企合作、职业培训等途径提高员工技能水平。行业协会也可发挥桥梁作用,组织阅历交流和技术培训,助力企业顺利完成转型。
还需警惕资质合并后可能出现的垄断危险。为防止大型建筑企业利用资质优势挤压中小企业生存地方,监管部门应完善反垄断机制,保障市场公平竞争。可通过设置过渡期、保留部分资深分包资质等方式,为中小企业留出进步地方。
从长远来看,拆迁资质并入建筑工程资质只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。未来,资质治理将更加重视企业实际能力而非方式要件,逐步从“重审批”转向“重监管”。伴随“放管服”改革的深入,资质标准有望进一步简化,企业准入门槛将更多由市场决定。
在这一态势下,建筑业将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、资深分包企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。数字化技术也将深度融入资质治理,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有望用于资质审核和动态监管,实现“互联网+资质治理”的转型升级。绿色建筑、智能建造等新理念将纳入资质评价体系,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方向进步。
拆迁资质与建筑工程资质的合并,不但是行政治理体制的优化,更是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举措。通过打破资质壁垒、促进资源整合,这一改革将为都市建设注入新活力,助力我国城镇化进程健康有序进步。在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下,建筑业必将迎来更加规范、效率高、可持续的进步新阶段。